靜觀人生之得失榮枯,舉凡所見所聞,大都愁城過日,叫苦連天,能稱心如意,逍遙自在者,真是罕之又罕!何以致此呢?
當窮原推究之下,常陰謀食而不謀道,存活于世,為求生計圖利,不惜身命,縱令身心交瘁,亦不足掛齒。
俗諺所云:「撞頭叩額為了食」、及「人為財死,鳥為食亡」,蕓蕓眾生大都為財路而絞盡心思,當時運不濟時,飽受困窮之苦,若逢富裕亨通時,在養尊處優之余,卻不知如何處理財務。因而大費周章。又值飽食終日,無所用心之時,卻閑得發慌和難過。有時正處忙忙碌碌之期,卻因操勞過渡、積憂成疾,形成所謂呻吟之苦。
于悲歡離合的舞臺上,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,可說是苦勝于樂,甚且苦不堪言,難了難盡!而人生所遭逢地因緣際遇,亦各有不同,諸如身強體壯者,形成勞碌之命,枯萎衰弱者,卻苦躺于病床呻吟不已!當恩愛眷屬,纏絻悱惻,溫享天倫之樂,但終究須歷經生離死別之苦。
在百態的人生中,終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,愛別離,怨憎會及五陰熾盛等八種苦,或有喜怒不形于色,卻郁悶憂結,或有見人就一吐為快,到處宣露苦境,誠是所謂:「人人有本難念的苦經」。
佛法浩瀚深淵,經藏中又具八萬四千法門,應機對治一切眾生之諸苦,故佛堪稱為救渡眾生,度化一切眾生之苦厄災難,諸如:遭人欺侮,當學佛后,將可諒解對方的無明罪障,故不予爭執計較,這即是受佛加持,啟發理智自然于無形中化解受欺之苦。
又當貧賤過日,憂心如焚,不得安寧,當學佛后,逐漸會悟「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」之理,知佛之三世因果,目前之窮苦,乃因過去前生未能喜舍布施,廣種福田,故令今生不具專長才華和護助因緣,終難享有富足之樂。在明因識果之后,不為貧窮所困,貧而無怨,求證知足常樂。
倘又逢不幸變故,在學佛明理后,了悟世上之一切變化,皆是有為性之相對待,據賢文說:「人無千日好,花無百日紅」終是常情之理!事實上,不幸之災難,人人終將面臨,僅是大小之別,與不同的際遇因緣;于是不怨天不尤人、隨遇而安,不為苦難所逼!
又當身受病苦折磨時,明識身驅的構造與功能,乃由地、水、火、風,等之四大因素所組合。血肉之軀,既為因緣假合,豈有不失調和分散呢?終將幻化分離。歸空于無。體悟這一切聚散無常之理,故能常期地與病魔抗衡,不為所撓,心平氣和的安享余年。
再探究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,常因個人生存的環境因緣差異,所以三字經云: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因此每人各有不同的見解與作法,形成蕓蕓的百態。當臨逢逆境塵緣時,有時連自身都難以隨心主宰,而隨波逐流,既然本身皆難得自如操空,又何敢事事嚴苛于人呢?因而在學佛明理后,逐見識破征結所在,看開一切,不執有無兩端,以得自在無礙。
眾觀人生無明之苦,如微塵沙數,述說不盡,在森羅萬象中,為妄境塵緣所惑,受諸災難病苦,令身心永無安寧之日,欲求根治之道,唯有誠信學佛,親近善智,求示悟無上妙慧,以化消一切迷惑苦厄,達證清凈自在之樂。